甚麼是小兒濕疹?
小兒濕疹學名異位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是一種因過敏反應而出現的慢性皮膚問題。其主要病徵是痕癢,伴隨的皮膚發炎轉變則部份是急性發炎病徵,部份則是由於痕癢而出現的「癢-抓循環」(itchy-scratch cycle)。目前醫學上,濕疹的真正成因尚未明確,只知道與其他異位性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鼻敏感)和哮喘有密切關係,不少患者都會相繼出現這些敏感病,父母亦普偏有這些敏感病。我們亦發現一種表皮角質層內的蛋白質(filaggrin)出現基因突變與濕疹的形成有密切關係,目前未有定論的是其在發病機制中的角色。有學者認為是這蛋白質的功能出現問題,令角質層無法有效阻隔致敏源與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接觸,引發第一類過敏反應,從而出現痕癢等症狀。「癢-抓循環」則產生皮膚炎症。另一個理論則是免疫系統的不平衡才是病源,filaggrin的不正常功能會助長了因免疫失衡引致的皮膚炎症對角質層的破壞。
小兒濕疹大部份在初生時頭六個月內發病,其實痕痒的情況在出生後數週可能已經出現,但通常是約三個月大左近,「癢-抓循環」開始形成時才引起家長關注。
那些小朋友會容易有濕疹?
小兒濕疹的最主要風險因素是家族史。若父或母有異位性疾病(濕疹、鼻敏感、哮喘)的病史,小朋友患上濕疹的機會較高,不過即使父母沒有異位性疾病,小朋友都仍有機會患上。此外,遺傳只是帶給孩子一個過敏的傾向,很多後天因素會影響發病與否以及病情的嚴重性:
- 細菌:金黃葡萄球菌的感染會令濕疹惡化,而且不少濕疹患者皮膚表面都纒据(colonized)有金黃葡萄球菌。但另一個有趣的現像是,一些會整體增加接獨到細菌的機會的情況如早期接受託兒服務、家中有多個孩子、家居在農場和飼養寵物等卻似乎會有保護作用。
- 環境:環境與濕疹的關係比較複雜。極端的溫度(太熱、太冷)會令濕疹發作。乾燥的天氣則會令乾燥的皮膚加劇。接觸適量陽光可令濕疹改善,但若出汗的話,汗水又會刺激皮膚令濕疹惡化。
- 食物:目前這方面的醫學證據是不足的,甚麼有不少矛盾的論述。從前,我們會建議若父或母任何一方有異位性疾病的紀錄,則母親在懷孕期和哺乳期間應避免進食蝦蟹等容易致敏食物,但由於近年同時出現一些文獻指出在較早階段接觸致敏原甚致可能可以建立耐受性,降低過敏反應的機會。但目前的證據仍未能作出可靠結論。原則上我們並不認為孕婦戒口可以減低嬰女患濕疹機會,如果真的要戒口,我們會建議妳最好在營養師監察下進行,避免營養不良。
- 吸煙:孕婦吸煙或長期吸入二手煙會增加孩子患上濕疹的機會,同時若孩子有濕疹,孩子接觸到二手煙和三手煙也有機會引起病情惡化。
- 霉菌:空氣中的霉菌有機會誘發濕疹的
- 益生菌:孕婦和餵哺人奶的媽媽食用益生菌(如乳酪),有可能會減少孩子患上濕疹的機會,但數據仍未完全確定。
- 衣物:若衣物質料太粗糙可令濕疹的皮膚惡化
- 情緒:情緒不安可以令濕疹患者的病情突然惡化
因此,總括而言,濕疹最主要的風險因素是家族史。暫時沒有絕對可靠的預防方法,但大家可以參考以上的因素,避開或減少接觸誘法因素。
濕疹的特徵
嬰兒濕疹最早出現的徵狀是皮膚乾燥,可以影響全身,但雙頰、頭皮、軀幹和手腳外側會較明顯。嚴重時可以泛紅甚至出水。由於痕癢的關係,較小的嬰兒可能會表現煩燥不安,大一點的會有騷癢的動作。
不幸BB有濕疹應如何處理?
基本上從西方醫學角度來說,濕疹是無法根治的。濕疹的治理主要是控制病情,避免其影響生活質素和引起併發症。
如前文所述,濕疹的病理變化主要是根角質層的功能失調有關,不論這是因基因病變而引起的病源,還是只是過敏引致的炎症反應的後果。而這失調和皮膚炎症都會令角質層變 的乾燥,出現痕癢和退皮的徵狀。因此,保濕是控制濕疹最重要的一環。
輕微的濕疹(沒有明顯的炎症特徵),基本上單靠保濕已可改善病情。但怎樣才可以保濕呢?以下給大家幾個貼士:
- 洗澡
- 洗澡的時間不宜過久
- 水温不宜太高(建議約攝氏36-37度),因為過高的水溫會溶掉皮膚表面的天然油脂層,令皮膚更易乾燥
- 避免用肥皂、含香料的清潔劑或消毒藥水洗澡,應採用不含肥皂的清潔劑,較嚴重的個案會建議用沐浴油;沐浴油浸浴的效果會較淋浴為佳
- 潤膚
- 經常使用潤膚物品
- 效果最好是剛沐浴後皮膚尚濕潤的時候,但較嚴重個案要勤力地一天數次地用
除了保濕以外,要避免皮膚受到不必要的刺激:
- 衣物:
- 穿著純綿衣物
- 穿著禦寒衣服如羊毛衣、絨褸時不要直接與皮膚接觸,應以棉質衣物相隔
- 清洗衣物時,避免使用過量洗衣粉及要將洗衣粉徹底過清
- 保持乾爽,盡量減少引致出汗的情況。有汗水要盡快抺乾
- 避免騷癢(不過這點嬰兒未必可以做到,但適當時使用止癢的藥物是有用和必須的)
另外,若有已知的致敏源,應盡量避免接觸。若這些方法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就要以藥物輔助了。
治療濕疹的藥物主要包括:
- 外用的類固醇:這是第一線藥物,適當地使用可有效抑制皮膚的炎症,但同一位置不宜長期使用,尤其是一些高強度的類固醇
- 抗組織胺:主要作用是減少痕癢,抑制「癢-抓循環」,但沒有直接的治療作用
- 外用的免疫系統抑制藥物,主要是給有需要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的患者的替代藥物,長期使用沒有類固醇的副作用,但因有一有一個很少的機會增加年老時患淋巴癌的風險,這並不是第一線藥物,只有在外用藥有用,但又無法停藥的個案才會考慮使用。
- 抗生素:有時當濕疹併發細菌感染時就要用上外用或口服的抗生素。
- 口服免疫系統抑制藥物:包括類固醇在內的口服免疫系統抑制藥物,因副作用大,只有嚴重個案經皮膚科專科醫生診斷,且外用藥未能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才會考慮使用。
一般來說,由家庭醫生和社區兒科醫生診治的個案大部份都只會用上頭四類藥。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香港的藥房監管不足,加上有見過部份病人自行在內地買藥使用,我想提醒一下大家最好避免自行使用任何不明成份的藥膏。因為即使是外用的類固醇,若長期大面積地使用,除了可以產生皮膚的副作用外,也可以因過量吸收入體內而引致系統性的副作用。如果單以非藥物方法未能有效控制的個案,請向家庭醫生或社區兒科醫生求診,不要隨便自行買藥用。致於中藥方面,由於非本人專長,不便討論,但建議要正式看中醫,經醫師評估斷症後用藥,切忌服用成藥或秘方。
總結
孩子有濕疹的確令家長十分煩惱,但家長要留意自己要保持樂觀積極,不要過份緊張。(仔女學你的!)最重要記住以上的要點,適當時向醫生求助。雖然有些個案會持續致成年,但有相當多的個案會在三至五歲時自行改善。希望永遠在明天!
參考資料:
1. Atopic dermatitis, Family Practice Notebook
2. Brian S Kim, et al. "Atopic Dermatitis", Medscape
3.濕疹。衞生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