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衞生防護中心, 新聞稿及專題

精選文章

家庭醫學喺乜東東?

初初出道的時候,每遇親戚朋友總會問一個問題,就是「你做甚麼科?」當我回答他們的時候得出的總是一副充滿著疑惑的面孔。家庭醫學?究竟是甚麼來的? 甚麼是家庭醫學? 簡單來說,家庭醫學是一門關於在社區裡為病人提供第一線、全面性、持續性的醫療服務並為病人協調各樣醫療和社會資源和...

2007年12月24日星期一

消炎藥的迷思


作為家庭醫生,傷風感冒腸胃炎等病症在日常診症中佔了不少比重。看這些症時,不時都給問了一個問題:「醫生,有沒有消炎藥?」問這個問題的病人,有些是覺得自己有些地方發炎,需要消炎藥;有些是覺得自己病得較重,希望吃消炎藥可以快些痊癒;相反,也有些因為覺得消炎藥太「散」,想叫我不要給他消炎藥。

消炎藥是乜東東?

消炎藥這個名稱其實改得不大好。傳統來說,消炎藥是指抗生素(Antibiotic),特別是指抗菌素。但有時醫生也會稱其他一些藥稱做消炎藥,包抗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簡稱NSAIDs) 和溶菌酶(lysozyme)。

抗生素有乜用?

抗生素包括兩大類,就是抗菌素(anti-bacterial)和抗病毒素(anti-viral)。目前大部份的濾過性病毒感染都沒有針對性治療,而且常見的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等,一般來說並不需要抗病毒治療。由於副作用常見,抗流感藥主要是在嚴重的流行性感冒個案才使用。

致於抗菌素則是較常用的抗生素,也是一般講消炎藥時所指的藥。顧名思義,抗菌素的主要作用是對抗細菌。亦即是說,只有在細菌感染的情況下,抗菌素才能發揮它的療效。然而,在上呼吸道感染中,少於十份一是由細菌感染引起。而研究也顯示,即使在細菌感染的個案中,使用抗生素也只會讓復元的速度快一至兩天。

甚麼時候要用抗生毒?

「醫生,我喉嚨發炎喎!喉嚨又痛,又有黃痰。乜唔使食消炎藥嗎?」

在醫學上,但凡有紅、腫、熱、痛的情況,就稱之為發炎。這可以是由感染引起,也可以是受傷後的反應,甚至是自己的免疫反應。而黃痰只反映痰裡面有不少炎症細胞,但不一定是細菌感染。因此,要不要抗生毒主要還是看臨床症狀有沒有令我們懷疑是細菌感染的特徵。復元的進度也是我們考慮的因素之一。

至於非類固醇類抗炎藥,主要是用來對付關節和軟組織的炎症痛楚。它們有退炎止痛的作用,有時也會被用在喉嚨痛的情況。然而,其實沒有臨床數據顯示它們能縮短病程,它們的止痛效力普遍也不較撲熱息痛(paracetamol,醫生最常採用的止痛藥)為佳。當然也有數種有較強的止痛效力,但腸胃的副作用一般較多,即使是新一代的藥物也仍有胃出血的風險。

溶菌酶則由於其副作用少,故都很普遍地採用。不過,關於其效用的臨床數據則不足夠。

一般來說,應按病人的情況選擇性地採用。以最溫和、最少量的藥物讓病人得著最大的療效是一個主要的用藥原則。

彼此信任,有商有量

其實很多時病人自己都有它的想法和意見,其實看醫生時也不妨坦率直言。同時,當病情出現變化或好像沒有好轉時,切忌胡亂轉醫生,因為臨床的病情進展是我們斷症和設定治療方案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真的希望獲得另一位醫生的意見,也最好要帶齊正服用的藥物,以備醫生參考。然而,一位一直認識你的健康狀況的家庭醫生往往能更有效地給予你需要的診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