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靈性(spirituality)?
說到靈性,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宗教。而事實上宗教活動是培養靈性的重要媒界。不過靈性並不等同宗教,它跟宗教信仰有關,但即使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有靈性的需要,亦會有他們的方法去嘗試滿足這方面的需要。大體來說,學術界對靈性的探討都認同以下幾個主題。中心是我們的終極關懷,而這影響著靈性的四個範疇。
- 終極意義(ultimate meaning)/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終極關懷是存在的意義和力量,田立克稱之為「生存的勇氣」。有幾個問題會跟終極關懷會有密切關係: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這些問題,可能我們沒有認真思考過,但其實又往往心裡面會有一個信念。而這信念往往決定了我們實際生活中的追尋。
- 人生意義與生活智慧(Wisdom/Final Meaning):這是關乎我們存在的目的。我們生存為的是甚麼。這也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自我實現的需求。
- 盼望(Hope):盼望是人生存的動力之一;盼望可包括現世的盼望和終極的盼望。靈性包含了對現世和來生的盼望。
- 關係和連結(Relationship):包含三個向度,與己、與人、和與神的關係,有些學者更包含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健康的靈性包含在各個關係裡的和諧。
- 自足(Self sufficiency):自足,也有稱為神聖的滿足,指一種內在的、超越外在環境的滿足感。自足能使人不受外界的波動如其他人的喜惡、環境的順逆而動搖內裡的安穩。
雖然我們的終極關懷和最核心的信念會影響著靈性的四個範疇,但其實有時這四個範疇也會影響我們的核心信念,並且這四個範疇之間都是互相影響。
同時,靈性與我們的身、心、社的健康也是互相影響。
靈性與情緒
情緒與靈性的關係顯而易見。靈性的不安往往會顯露為情緒的反應。我們失去盼望時,會表現出焦慮、恐懼。我們內在的滿足感不足會使我們從外界去尋找滿足,使我們的情緒隨環境起伏。缺乏生活意義和與人與己失去和諧都會使人易於抑鬱或焦慮。
相反當人患上情緒病時,也會影響我們的靈性健康。抑鬱症的病人難已感到盼望、焦慮症病人失去了內在的平安。病症也會影響我們與自己相處(自責?)和與人相處,對我們的信仰也可以有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有些人患病時在宗教信仰裡找到平安,也有人的信仰因這些情緒疾患而被動搖,但也有人的信仰因此而更加堅定。
但總體而言,靈性與情緒有密切不可分割的關係,但同時又彼此獨立。大部份情緒病的病人並不會因為單純解決靈性問題而痊癒。但靈性是處理情緒問題時需要評估和照顧的一個層面。而且靈性的滿足能減少患上情緒病的機會、促進情緒病的痊癒和減少復發。
但總體而言,靈性與情緒有密切不可分割的關係,但同時又彼此獨立。大部份情緒病的病人並不會因為單純解決靈性問題而痊癒。但靈性是處理情緒問題時需要評估和照顧的一個層面。而且靈性的滿足能減少患上情緒病的機會、促進情緒病的痊癒和減少復發。
靈性與身體
靈性與身體的關係是緊密的。患病,尤其是一慢性病或危疾,往往會動搖了生活的平衡,使人不得不重新審視生命裡各種事情的優先次序。這無可避免地觸及靈性層面,因為這牽涉到生命的終極意義、人生的存在意義,也可能觸動到內在的安穩。
同時靈性的健康也能促進身體的健康。內在的安穩和滿足,減少了我們不斷的尋求肉體刺激或者耗盡精力去追逐財富、權力、成就等外在的滿足,讓我們的有能力過更平衡的生活。不過也有一些例外,就是部份宗教系統過度輕視身體的價值,以致會透過一些傷害肉體的事情來追求靈性滿足,這就可能對身體就成傷害。
此外,靈性的滿足也使我們能更自由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去發輝和貢獻,因為我們不用在工作上耗廢精力在追求別人的肯定。
相反,我們與人的關係失去平衡,或我們在社會上的角色被動搖時,往往會為靈性帶來衡擊。
同時靈性的健康也能促進身體的健康。內在的安穩和滿足,減少了我們不斷的尋求肉體刺激或者耗盡精力去追逐財富、權力、成就等外在的滿足,讓我們的有能力過更平衡的生活。不過也有一些例外,就是部份宗教系統過度輕視身體的價值,以致會透過一些傷害肉體的事情來追求靈性滿足,這就可能對身體就成傷害。
靈性與社交
我們有內裡的滿足,能和諧地面對自己,會更有能力面對身邊其他的人。靈性的滿足可促使我們在人類的社會中去愛和服侍,也更有能力去寬恕和包容。這必然地使我們與更多人能融洽相處。此外,靈性的滿足也使我們能更自由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去發輝和貢獻,因為我們不用在工作上耗廢精力在追求別人的肯定。
相反,我們與人的關係失去平衡,或我們在社會上的角色被動搖時,往往會為靈性帶來衡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