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衞生防護中心, 新聞稿及專題

精選文章

家庭醫學喺乜東東?

初初出道的時候,每遇親戚朋友總會問一個問題,就是「你做甚麼科?」當我回答他們的時候得出的總是一副充滿著疑惑的面孔。家庭醫學?究竟是甚麼來的? 甚麼是家庭醫學? 簡單來說,家庭醫學是一門關於在社區裡為病人提供第一線、全面性、持續性的醫療服務並為病人協調各樣醫療和社會資源和...

2015年3月31日星期二

骨質疏鬆症

我發現在日常接觸的病人中,不少人對於骨質疏鬆症都有一些誤解?特別是經常與關節退化(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混淆。其實骨質疏鬆症與關節退化是完全不同的病症,治療也完全不同。

甚麼是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指骨頭變得疏鬆,密度降低,結果是骨頭變得脆弱,容易折斷。
Osteoporosis - wikidoc


我們的骨質通常在約二十五至三十歲時達到高峰狀態,之後就會漸漸降低。當骨質密度降低到一個會增加骨折風險的水平,就是骨質疏鬆症。女性因更年期的影響,在收經後因雌激素急降而急劇流失,因此會在更早的年齡出骨質疏鬆的性況。定義上若骨質密度低於同一族群二十五歲時的骨質的2.5個標準差(即T-score低於-2.5)就稱之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若只是低於1個標準差(T-score低於-1)就是骨質缺乏。
http://en.wikipedia.org/wiki/Osteoporosis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數據,約有一半更年期後的婦女出現骨質疏鬆的情況。

骨質疏鬆的影響

骨質流失的過程是全身性的,但身體各處的流失速度可以不是一致的。視乎骨質疏鬆所影響的骨骼,對個人健康可以產生不同的的響。
脊骨疏鬆可引致脊椎骨塌陷,出現駝背,高度減少等情況。脊椎骨塌陷時可以產生急性背痛,而由於結構改變,日後患者亦有機會出現慢性的頸背肌骨疼痛和脊椎關節退化。
週邊的長骨頭(如手、腳)的疏鬆主要會在骨頭受力時產生骨折,骨折後有可能影響活動能力。

然而,骨折不單可以影響生活質素,骨折也可以致命。其中盤骨和骰骨(即大腿骨)骨折可引致大量的內部出血,嚴重可以有生命危險。因此,骨質疏鬆絶不能忽視。

誰會患上骨質疏鬆症?

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患上骨質疏鬆症,但有些因素會增加我們患上骨質疏鬆症的機會。其中一個因素是我們年輕時的骨質密度,這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的因素,如鈣的攝取量、運動習慣、體重等。

有些疾病是可以引起骨質疏鬆的,我們稱之為繼發性的骨質疏鬆。這些病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竭等等。

此外,長期服用類固醇(尤其是大劑量)或過量服用甲狀腺素都會引起骨質疏鬆的情況。

個人習慣方面,喝酒、抽煙和過量的咖啡都會增加患上骨質疏鬆的風險。

若近親有骨折紀錄、婦女過早停經等,風險也會相應增加。

不過有研究顯示,以整個群體而言,年齡和骨重是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因此,有研究人員制作了一個名為OSTA(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的骨質疏鬆症評估工具。筆者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何善衡老年學及老年病學研究中心的版本制作了一個電子化的版本。若評估結果屬於中度或高風險就要找家庭醫生幫手了。







Age\Weight40-4445-4950-5455-5960-6465-6970-7475-79
45-49
50-54
55-59
60-64
65-69
70-74
75-79
80-84
85-89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骨折風險評估工具是一個更加詳細的評估工具,但由於較多技術性的參數,建議最好由家庭醫生為您去作出評估和解釋評估的結果。

如何診斷骨質疏鬆症?

如果出現懷疑與骨質疏鬆有關的骨折,或者風險評估發現骨質疏鬆的風險高,就要透過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掃描(DEXA scan)去量度骨質密度。
http://en.wikipedia.org/wiki/Dual-energy_X-ray_absorptiometry
順帶一提,坊間有不同的聲稱量度骨質的儀器,最常見的是超聲波骨質密度儀,但因精確度不足,不能作為診斷用途。而那些所謂人體成份分析儀,只是透過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和身體電阻值等資料,以透過統計去建立的公式去推算不同人體成份的比例,而非直接量度,也是不能作準。

患有骨質疏鬆點算?

骨質疏鬆是可以治療的。有多種不同的藥物都能夠治療骨質疏鬆。但因不同藥物的不同特性以及價格上的分別,藥物的選擇須因應病人的身體情況去作出個別的選擇。

  • 雙磷酸鹽類 (如福善美、健骨龍、Boniva等) :這是目前處理骨質疏鬆的第一線藥物,能有效增加骨質和減低骨折風險。因應不同品牌,由一星期服用一次到每月服用一次。主要副作用是刺激食道引致食道潰瘍。因此,需要在空腹時以大杯清水沖服,並且服後的一小時不能平臥,以減少藥物回流食道的風險。而由於此副作用是在服用時出現,服用次數逾少的藥物,出現此副作用的機會愈少。另一常見副作是是骨痛。此外,長期服用有機會增加非典型骨折的風險,服食這類藥物若超過五年以上,需由醫生重新評估是否適合繼續使用。
  • 雌激素補充劑 (荷爾蒙補充劑) :曾經是更年期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第一線藥,但因其副作用的問題。目前主要是治療更年期症狀。一般來說,服用不超過五年,仍然是非常安全的。但不建議沒有更年期症狀的婦女純粹為治療骨質疏鬆症而使用。
  • 雌激素受體調節劑 (Evista: raloxifen):此藥只能改善脊椎骨的骨質密度和減少脊椎塌陷,但不能減少股骨骨折的風險。但此藥最大的好處是能減少患上乳癌的機會和減低乳癌的復發率。但有靜脈血栓風險的婦女不宜使用。
  • RANKL受體人類單株抗體製劑(Prolia: denosumab) :這是一種最新研發的藥物,與RANKL結合後,抑制 RANKL 和破骨細胞的結合,避免骨質的流失,能有效增加骨質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此藥是針劑,此需每半年一次接受注射。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背痛和四肢酸痛。此外,此藥有機會增加顎骨壞死風險,本身顎骨壞死風險高的患者不宜使用。醫生需在治療前評估患者風險。
由於骨質的上升是十分緩慢的,一般來說醫生會每兩年安排檢查一次,以評估治療進度和檢討治療方案。

此外,藥物的使用還需配合足夠的鈣質和維他命D。鈣質可在食物裡攝取,但一般已患上骨質疏鬆的病人,醫生多會建議服用鈣片以確保有足夠的鈣質。維他命D可以透過接足陽光身體自行製造,但長居室內的長者可考慮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

運動方面也十分重要,而且一定要包含負重運動和平衡運動。太極是其中一項同時包含肌肉鍛鍊、負重和平衡鍛煉的運動。此外,一些長者中心也有舉辦方型踏步運動班,也是很好的平衡運動。

骨質疏鬆症的預防

最有效的骨質疏鬆症的預防須從少開始,以在骨質生成期,作好足夠的骨質的儲備。但即使已進入骨質流失期,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可以減低骨質疏鬆的機會。食用足夠的含鈣質的食物(如乳制品、傳統豆腐──即以石膏粉作為凝固劑的豆腐、果仁、可連骨食的魚如白飯魚、沙甸魚等、部份蔬菜),避免煙酒、避免過量咖啡因和控制適量的蛋白質攝取(過量的蛋白質食影響鈣質吸收)。

此外,最好每日最少有一小時的戶外活動,適量接觸陽光,但要避免在烈日下曝曬。當然,還要有足夠的負重運動和平衡運動啦!

但要一提,除非體重過輕,否則千萬不要為預防骨質疏鬆增磅,因為肥胖會引致更多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最後,若您是臨近收經年齡的女士,就要多留意骨質疏鬆的風險,可以跟家庭醫生商量下,適時進行骨質密度檢查,以便及早治療。


2015年3月19日星期四

小兒慢性咳嗽

咳嗽是小孩子其中一個常見問題,當中有一部份會遇上長期咳嗽的問題,困擾不少父母。一方面是見孩子咳得利害,希望他快點康復,但不少家長也問過一個問題,相信也是不少父母心裡面的擔心:「咳咁耐會唔會咳到變哮喘。」

怎樣才算咳得耐?

最常見引致咳嗽的情況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來說,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大部份都會於兩星期內痊瘉,但咳嗽可以持續達八個星期(稱為病毒感染後的咳嗽,post-viral cough/post-infectious cough)。若咳嗽持續八星期以上就算為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的成因

部份慢性咳嗽可以只是病毒感染後的咳嗽,這些咳嗽雖然大部份都會在四至八個星期復元,但最長也可以達半年以上。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時的炎症令呼吸道的敏感度增加了,而產生咳嗽。目前西醫的角度沒有針對性治療,只能症狀舒緩。但基本上,隨著時間會自行痊瘉,也不會增加患上哮喘的風險。然而,若咳嗽時間長,我們有需要排除一些其他的引起長期咳嗽的病症。

由於香港仍是肺結核的高發病區,一般來說若咳嗽時間在四星期以上,醫生都會建議病人照肺部X-光片以排除肺結核的情況,同時亦可排除一些較輕微的肺炎個案。如果是肺結核,病人會被轉介往政府的胸肺科門診接受治療;肺炎則可使用抗生素治療。

如果孩子出現慢性咳嗽(即八星期以上),若已排除肺結核和肺炎,以下三個成因是最常見的:
  1. 因鼻竇炎或鼻敏感引起鼻液倒流
  2. 咳嗽變異型哮喘
  3. 胃液倒流
(其實不單孩子,這三個情況在成人中也是最常見的,除非患者是吸煙者。)

慢性咳嗽如何診斷?

一般來說,若咳嗽達八個星期,應該已經安排了肺部X-光;但若仍未安排,就要照X-光排除肺結核和肺炎。跟著就要考慮以上提及的三個情況。

這三個情況的一個特點是沒有一個簡單的檢查可以幫助去確診和排除,我們只能透過病史和臨床檢查去看看有沒有一些指向性的特徵。例如若患者本身或父母有過敏性疾病(鼻敏感、濕疹、哮喘)的病史,則鼻敏感或哮喘的可能性會較大。如患者有同時有慢性咽喉發炎,即要多點考慮胃液倒流。但大體來說,我們要靠另外一些方法幫助我們去作出正確診斷。

嘗試性治療/治療測試(Therapeutic Trial)

嘗試性治療/治療測試是醫生偶然會使用的一種診斷策略,即是透過治療和觀察治療後的反應來作出診斷。可能你立時會問:「這不是試藥嗎?」「未作出診斷就落藥,即是拿我的孩子當白老鼠!」

當然嘗試性治療/治療測試不是任何情況都適用的,但其實在家庭醫學裡是頗常用到的,只是很多時沒有明說而已。在家庭醫學中,不少疾病都是在早期臨床階段,很多時主要的典型病徵都未曾出現,當中有些較嚴重的病的早期病徵都是跟一些常見的疾病的病徵一模一樣的。而醫生只能就當其時患者的病況作出最大可能性的診斷並作出相應的處理,並請患者自行留意服藥後有否出現預期的好轉或出現他變化,在有需要時提早覆診再作評估。這其實也是一種嘗試性治療/治療測試。

使用嘗試性治療/治療測試的一個前提是已經排除了一些緊急,需即時處理的情況。在慢性咳喘的情況,醫生需要透過病史和檢查排除一些明顯的情況如肺炎、肺結核、有喘鳴的哮喘、明顯的鼻竇炎等等。當患者沒有其他明顯病徵,真的單單只有咳嗽,X-光片有正常,那就唯有靠嘗試性治療/治療測試去作出診斷了。除此以外,嘗試性治療/治療測試不是亂試的,而是根據既有的資料,包括患者的病徵如咳嗽的特徵、家族病史和流行病學數據如不同病的病發率去選擇合適的藥物,而且所使用的藥物要具一定的安全性。無傷害(Do no harm)是行醫的倫理中的一個基礎原則。

在慢性咳喘的個案中,我們會透過選擇性使用氣管舒張劑、抗組織胺和胃酸抑制劑來協助我們作出診斷。通常,在過程中會盡量避免使用止咳藥或處方為有需要時用,以讓我們可以觀察到治療的反應。若選擇的藥物正確,咳嗽會在不使用止咳藥的情況下減少。一般來說我們會用不多於一個星期時間來觀察治療效果。

對症下藥

使用嘗試性治療/治療測試使用的其實都是徵狀舒緩藥物,我們確定了診斷後就要使用合適的治療如類固醇鼻噴劑、吸入式類固醇、白三烯素受體阻斷劑等等去作出治療,同時留意處理其他影響患者病情的環境因素、情緒行為因素等,這樣才能有效地處理患者的情況。

忌經常轉醫生

處理慢性咳嗽仰頼醫生對患者的全面了解,包括過去病史、家族史、用藥情況等等。
經常轉醫生(Doctor-shopping)其實令醫生缺乏足夠的資料去作出診斷,有時更浪費時間。有一個可信賴的家庭醫生可以令整件事變得事半工倍。若真的想要聽多一個醫生意見,最好帶備先前的處方的記錄(如藥袋),讓新的醫生可以掌握先前用藥的情況,以助作出有效診斷。例如,若先前已處方過氣管舒張劑但沒有改善,那我們也不需要再試一個;但若我們沒有這個資料,只有由零開始。

環境因素

在三個常見的病因中,以鼻敏感和哮喘是最常見的病因,而這兩種病有時與環境因素有密切關係。如果孩子久咳不瘉,而父母有敏感症記錄,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 每星期最少一次以熱水浸洗床單、枕套、窗簾布等
  • 將毛公仔移離睡房或以膠袋密封
  • 如同住家人有吸煙,最好立即戒煙(不單二手煙,三手煙同樣有影響,因此單單不在家裡抽是不足夠的)
就算不能即時改善,若有環境的配合,即使要使用藥物也能使藥物的果效得到最大發揮。

總結

回應返開首的問題:「咳得耐會唔會變哮喘?」其實哮喘是咳得耐的其中一個病因,但如果孩子純粹是呼吸道感染後的咳嗽,並不會因咳得耐而變成哮喘。但總知咳嗽太久一定要看醫生,並且最好由一位你能信任的家庭醫生去監察病情進度,這樣很容易就能確定問題的性質並對症下藥。

參考:

2015年3月13日星期五

有人暈低咗!

日前,有幸可以協助一名生命垂危的人,將他從死亡邊緣勉回。我希望藉這個機會分享一下若大家在街上遇到有人暈倒,該如何處理。

我不止一次遇上一個景像,就是有人暈倒,附近有人扶起他。似乎有人跌倒,我們給他扶起來,是人類的本能反應。但其實一個人暈倒,通常都是因為腦部供血不足,輕至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到心臟病或中風,情況都是一樣,分別只是病因不同、持續的時間不同、嚴重情度不同、後果不同。當腦部供血不足,我們給他扶起來,因地心吸力的原故,血液供應會更不足。因此,有人暈倒,最不應該做的事就是將他扶起身。那應當做甚麼呢?

若情況安全,就讓他躺在地上。若有人在身邊暈倒,就扶著他,慢慢讓他躺在地上。可考慮找東西稍微乘高雙腳。

這時候我們應確定他是否仍然昏迷,如何呢?可以叫他和拍他膊頭的位置,看看有沒有反應。

若對方沒有反應,應立即求救!這包括了找人打緊急求助電話,在香港就是999 (若在郊外接收不良無法撥打999,可以用手機的國際求助號碼112)。除非你確定對方已完全清醒,否則這是一秒也不能遲的。

以上這些,無論你是否懂急救都應該要認識的。但如果有多些人識得急救,就多些人可以有更大機會獲救。數據顯示,若能在4分鐘內開始心外壓,在有需要的情況下10分鐘內施予電擊,患者獲救的機會高達四成。要知道,即使你即時報案,急護員都要在5-10分鐘才能到場,遇上交通阻塞可能更久。因此,為了自己的家人、為了有機會需要每個「你」的路人,大家花小小時間學急救啦!告訴大家,自動除顫器(AED)真是自動的,每個人都會很容易學懂使用的。多一個人識得處理(最少學懂心外壓!),就多一些人有機會獲救!

立即去香港紅十字會聖約翰救護機構網頁睇下啦!


香港政府網頁有一些基本急救常識,大家都睇下,温故知新啦!




2015年3月10日星期二

生蛇可怕嗎?

偶然見到生蛇的病人,不時仍會問一個問題:「是不是環繞一週就會死?」其實究竟生蛇是不是如此可怕?為甚麼會生蛇?又如何預防呢?

生蛇是甚麼?

生蛇學名是「帶狀泡疹」。顧名思意,病人會出現呈帶狀的皮疹,而且這些疹是會起水泡的。我們年幼時很多都會感染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引起),痊癒以後,部份引起水痘的病毒會由皮膚的神經末鞘移往神經線的脊髓後根神經節並在那裡潛伏。當身體的免疫力減弱的時候,這些病毒會會在神經節內繁殖並沿神經線移往皮膚表面,產生皮膚發炎、起泡疹和神經線發炎致神經痛等徵狀。由於神經節支配的皮膚範圍是呈帶狀的(參圖一),帶狀泡疹的皮疹分佈也因此而呈帶狀。一般來說,帶狀泡疹只會影響一至兩條神經帶,但若患有免疫力缺乏的人(如愛滋病患者、血癌或淋巴癌患者等)可以影響多條神經線。由於古代這些引起免疫力缺乏的都是不治之症,可能是這個原因致使生蛇圍繞一圈會致命的謠言的出現。不過帶狀泡疹本身是不會致命的。
皮膚神經節段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rmatome_(anatomy)


生蛇會引起甚麼問題?

大部份患有帶狀泡疹的病人,其皮疹會在約一星期左右消退(有時會有些色素留下,但只要水泡已清除就算痊瘉)。但神經痛楚可以早於皮疹出現並遲於皮疹消退。而部份病人會出現慢性神經痛,即是即使泡疹痊癒後,疼痛仍持續數以上。這情況在長者尤其常見。這些疼痛有些是輕微的,但有些是頗嚴重和令人折騰的。

治療和預防

如果不幸生蛇,最好要立時求醫。不是因為病情危急,而是治療生蛇用的抗病毒藥要在病徵出現後的72小時內,最理想是48小時內開始服用才有最佳效果。抗病毒治療可以減低日後出現慢性神經痛的情況。同時醫生會處方舒緩痛楚的藥物,視乎痛楚的情度,會用上一般止痛藥或針對神經痛的藥物。

預防方面,目前唯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疫苗注射。這種疫苗只適用於50歲以上人仕,不論有否出過水痘都可以考慮接種。此疫苗可以將生蛇的病發率減少一半和減少三份二的慢性神經痛。

總結

生蛇不是太過可怕,但也可以造成頗惱人的痛症。及早治療和接種疫苗是能有效減少和縮短受苦的時間。

2015年3月9日星期一

小兒濕疹

小兒濕疹問題非常普遍,困擾不少家長。究竟為甚麼孩子會有濕疹,究竟濕疹是甚麼?

甚麼是小兒濕疹?

小兒濕疹學名異位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是一種因過敏反應而出現的慢性皮膚問題。其主要病徵是痕癢,伴隨的皮膚發炎轉變則部份是急性發炎病徵,部份則是由於痕癢而出現的「癢-抓循環」(itchy-scratch cycle)。

目前醫學上,濕疹的真正成因尚未明確,只知道與其他異位性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鼻敏感)和哮喘有密切關係,不少患者都會相繼出現這些敏感病,父母亦普偏有這些敏感病。我們亦發現一種表皮角質層內的蛋白質(filaggrin)出現基因突變與濕疹的形成有密切關係,目前未有定論的是其在發病機制中的角色。有學者認為是這蛋白質的功能出現問題,令角質層無法有效阻隔致敏源與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接觸,引發第一類過敏反應,從而出現痕癢等症狀。「癢-抓循環」則產生皮膚炎症。另一個理論則是免疫系統的不平衡才是病源,filaggrin的不正常功能會助長了因免疫失衡引致的皮膚炎症對角質層的破壞。

小兒濕疹大部份在初生時頭六個月內發病,其實痕痒的情況在出生後數週可能已經出現,但通常是約三個月大左近,「癢-抓循環」開始形成時才引起家長關注。

那些小朋友會容易有濕疹?

小兒濕疹的最主要風險因素是家族史。若父或母有異位性疾病(濕疹、鼻敏感、哮喘)的病史,小朋友患上濕疹的機會較高,不過即使父母沒有異位性疾病,小朋友都仍有機會患上。

此外,遺傳只是帶給孩子一個過敏的傾向,很多後天因素會影響發病與否以及病情的嚴重性:

  • 細菌:金黃葡萄球菌的感染會令濕疹惡化,而且不少濕疹患者皮膚表面都纒据(colonized)有金黃葡萄球菌。但另一個有趣的現像是,一些會整體增加接獨到細菌的機會的情況如早期接受託兒服務、家中有多個孩子、家居在農場和飼養寵物等卻似乎會有保護作用。
  • 環境:環境與濕疹的關係比較複雜。極端的溫度(太熱、太冷)會令濕疹發作。乾燥的天氣則會令乾燥的皮膚加劇。接觸適量陽光可令濕疹改善,但若出汗的話,汗水又會刺激皮膚令濕疹惡化。
  • 食物:目前這方面的醫學證據是不足的,甚麼有不少矛盾的論述。從前,我們會建議若父或母任何一方有異位性疾病的紀錄,則母親在懷孕期和哺乳期間應避免進食蝦蟹等容易致敏食物,但由於近年同時出現一些文獻指出在較早階段接觸致敏原甚致可能可以建立耐受性,降低過敏反應的機會。但目前的證據仍未能作出可靠結論。原則上我們並不認為孕婦戒口可以減低嬰女患濕疹機會,如果真的要戒口,我們會建議妳最好在營養師監察下進行,避免營養不良。
  • 吸煙:孕婦吸煙或長期吸入二手煙會增加孩子患上濕疹的機會,同時若孩子有濕疹,孩子接觸到二手煙和三手煙也有機會引起病情惡化。
  • 霉菌:空氣中的霉菌有機會誘發濕疹的
  • 益生菌:孕婦和餵哺人奶的媽媽食用益生菌(如乳酪),有可能會減少孩子患上濕疹的機會,但數據仍未完全確定。
  • 衣物:若衣物質料太粗糙可令濕疹的皮膚惡化
  • 情緒:情緒不安可以令濕疹患者的病情突然惡化
因此,總括而言,濕疹最主要的風險因素是家族史。暫時沒有絕對可靠的預防方法,但大家可以參考以上的因素,避開或減少接觸誘法因素。

濕疹的特徵

嬰兒濕疹最早出現的徵狀是皮膚乾燥,可以影響全身,但雙頰、頭皮、軀幹和手腳外側會較明顯。嚴重時可以泛紅甚至出水。由於痕癢的關係,較小的嬰兒可能會表現煩燥不安,大一點的會有騷癢的動作。

不幸BB有濕疹應如何處理?

基本上從西方醫學角度來說,濕疹是無法根治的。濕疹的治理主要是控制病情,避免其影響生活質素和引起併發症。

如前文所述,濕疹的病理變化主要是根角質層的功能失調有關,不論這是因基因病變而引起的病源,還是只是過敏引致的炎症反應的後果。而這失調和皮膚炎症都會令角質層變 的乾燥,出現痕癢和退皮的徵狀。因此,保濕是控制濕疹最重要的一環。

輕微的濕疹(沒有明顯的炎症特徵),基本上單靠保濕已可改善病情。但怎樣才可以保濕呢?以下給大家幾個貼士:
  1. 洗澡
    • 洗澡的時間不宜過久
    • 水温不宜太高(建議約攝氏36-37度),因為過高的水溫會溶掉皮膚表面的天然油脂層,令皮膚更易乾燥
    • 避免用肥皂、含香料的清潔劑或消毒藥水洗澡,應採用不含肥皂的清潔劑,較嚴重的個案會建議用沐浴油;沐浴油浸浴的效果會較淋浴為佳
  2. 潤膚
    • 經常使用潤膚物品
    • 效果最好是剛沐浴後皮膚尚濕潤的時候,但較嚴重個案要勤力地一天數次地用
除了保濕以外,要避免皮膚受到不必要的刺激:
  1. 衣物:
    • 穿著純綿衣物
    • 穿著禦寒衣服如羊毛衣、絨褸時不要直接與皮膚接觸,應以棉質衣物相隔
    • 清洗衣物時,避免使用過量洗衣粉及要將洗衣粉徹底過清
  2. 保持乾爽,盡量減少引致出汗的情況。有汗水要盡快抺乾
  3. 避免騷癢(不過這點嬰兒未必可以做到,但適當時使用止癢的藥物是有用和必須的)
另外,若有已知的致敏源,應盡量避免接觸。若這些方法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就要以藥物輔助了。

治療濕疹的藥物主要包括:
  1. 外用的類固醇:這是第一線藥物,適當地使用可有效抑制皮膚的炎症,但同一位置不宜長期使用,尤其是一些高強度的類固醇
  2. 抗組織胺:主要作用是減少痕癢,抑制「癢-抓循環」,但沒有直接的治療作用
  3. 外用的免疫系統抑制藥物,主要是給有需要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的患者的替代藥物,長期使用沒有類固醇的副作用,但因有一有一個很少的機會增加年老時患淋巴癌的風險,這並不是第一線藥物,只有在外用藥有用,但又無法停藥的個案才會考慮使用。
  4. 抗生素:有時當濕疹併發細菌感染時就要用上外用或口服的抗生素。
  5. 口服免疫系統抑制藥物:包括類固醇在內的口服免疫系統抑制藥物,因副作用大,只有嚴重個案經皮膚科專科醫生診斷,且外用藥未能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才會考慮使用。
一般來說,由家庭醫生和社區兒科醫生診治的個案大部份都只會用上頭四類藥。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香港的藥房監管不足,加上有見過部份病人自行在內地買藥使用,我想提醒一下大家最好避免自行使用任何不明成份的藥膏。因為即使是外用的類固醇,若長期大面積地使用,除了可以產生皮膚的副作用外,也可以因過量吸收入體內而引致系統性的副作用。如果單以非藥物方法未能有效控制的個案,請向家庭醫生或社區兒科醫生求診,不要隨便自行買藥用。致於中藥方面,由於非本人專長,不便討論,但建議要正式看中醫,經醫師評估斷症後用藥,切忌服用成藥或秘方。

總結

孩子有濕疹的確令家長十分煩惱,但家長要留意自己要保持樂觀積極,不要過份緊張。(仔女學你的!)最重要記住以上的要點,適當時向醫生求助。雖然有些個案會持續致成年,但有相當多的個案會在三至五歲時自行改善。希望永遠在明天!


參考資料:
1. Atopic dermatitis, Family Practice Notebook
2. Brian S Kim, et al. "Atopic Dermatitis", Medscape
3.濕疹。衞生署